取代惠而浦后,海尔冰箱在全球第1位置上长跑10年
摘要:2008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持续震荡;这一年,中国家电制造商首次以自有品牌成为市场冠军;这一年,海尔冰箱从Whirlpool手中夺得全球冰箱行业NO.1的接力棒,从此一跑,就是10年。
2008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持续震荡;这一年,中国家电制造商首次以自有品牌成为市场冠军;这一年,海尔冰箱从Whirlpool手中夺得全球冰箱行业NO.1的接力棒,从此一跑,就是10年。
在1月1日,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报告中显示,2017全球冰箱业排行榜TOP3:海尔,韩国LG,韩国三星。其中,海尔冰箱以17.3%的市场份额第10次居全球第1。另外,海尔大型白色家电也已经9次蝉联全球第一。
海尔通过全球6大品牌,让产品走进160多个国家,覆盖5大洲,任太阳东升西落,海尔logo上始终闪耀着太阳光辉,成为中国家电全球化第一品牌。
全球制冷市场销量缓慢增长 3大品牌瓜分区域市场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全球冰箱市场也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从全球冰箱消费格局来看,2017年全球制冷市场销售量约1.64亿台,较去年同比增长3.3%,亚太、中东非等地区增长明显。其中,亚太、西欧、北美作为主要消费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55%、15%、11%。
而这几个主要市场,正在长期被海尔、Whirlpool、Electrolux等品牌占据,其中尤以海尔覆盖最广。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海尔冰箱2017年全球销量占比17.3%。在以亚太、北美、澳洲为代表的区域市场中销量占比分别为28.9%、23.2%、27.2%,均居行业TOP1,在中东、西欧、拉丁美洲等区域也势头强劲,稳居第一梯队;而Whirlpool、Electrolux的主要市场则集中在东欧和拉丁美洲一带,分居行业一、二位。
依托全球化布局 海尔冰箱在世界叫响“中国牌”
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尔冰箱为什么能够超越Whirlpool,而且长期占据世界第1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海尔的全球化布局上找到答案。
“海尔牌”走向世界:打造自主创牌全球化模式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之一,当其他品牌还沉浸于贴牌生产所带来的短期红利时,海尔冰箱就已率先踏上了“自主创牌”的独木桥。其在1999年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的首个海外生产中心,标志着海尔全球化进程的起航。
目前,中国冰箱业已有3个品牌建立起了海外工厂。其中,海尔冰箱在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等地区累计建造工厂30座,产能突破3000万,位列第1。第二名品牌因其海外并购,新增了包括泰国、印尼在内的海外工厂,第三名品牌则在南非、阿尔及利亚、埃及建立起生产线。
同时,海尔冰箱的全球研发实力也不容小觑。依托于全球10大研发中心所构建的开放性基础平台,其可根据用户痛点随时并联全球研发力量,现已形成了用户主导科技创新的10+N模式。那些遍布全球的研发力量就是N,是根据用户需求而变的变量。
基于10+N模式所实现的全球协同机制,2017年,海尔冰箱全球专利公开数708个,居行业第一,超第二名2倍、第三名近10倍。而今,其为全球用户输出的保鲜解决方案仍在不断更新。
“海尔牌”扎根海外市场:推进“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
对全球化品牌来说,走向海外只是第一步,能否抓准用户需求、根植海外市场才是真正的考验。
任何品牌进入海外市场,都会经历“水土不服”的阵痛。由于地域特色、用户喜好、研发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矛盾难以协调,有的品牌往往即使耕耘数十年也仍换不回与其努力相匹配的回报,最终只能在群雄逐鹿的当地市场中归于平淡。
反观海尔冰箱的全球化品牌运营,就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其开创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实现了研发、制造、营销三大核心环节的协同赋能,从而可以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市场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印度市场为例,由于印度用户食素居多,海尔冰箱在深入调研后,颠覆了印度传统冰箱格局,将冷藏室在原有基础上扩大70%,创造出上冷藏下冷冻的“不弯腰”冰箱,使用户在享受高保鲜食材的同时至少减少了15次弯腰次数,深受用户追捧。
员工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使海尔冰箱能够通过开放生态持续满足全球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海尔牌”含金量。诸如在其他地区,海尔创造的俄罗斯“魔方抽屉”冰箱、美国“桌面”冰箱、日本“坦克”冰箱等,都是其本土化战略在全球落地的具体表现,也是其12年来坚持探索“人单合一”模式的显著成果。
近年来,全球冰箱市场消费趋势开始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这意味着2018年,消费升级仍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冰箱产业的结构优化也将面临新的考验。作为全球唯一10连冠,海尔冰箱肩负起了整个行业的带头引领责任,任重而道远。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