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后象设计余微微:解读酒店背后的商业逻辑
摘自“微笑君”某条朋友圈分享
(照片分别摄于哥本哈根、清迈、日本及武汉市夜市)
他喜欢摄影,每年都有那么两个月在世界各地游走,和多数旅行者游山玩水观赏风景名胜不同,他更喜欢穿行大街小巷,体验民俗,观察生活,感受最真实的当地文化。
他是一位细致的观察者,通过摄影记录了他对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思考。
德国佛伦斯堡(余微微/摄)
哥本哈根的新港(余微微/摄)
哥本哈根的新港(余微微/摄)
哥本哈根的新港自行车桥(余微微/摄)
丽江(余微微/摄)
清迈(余微微/摄)
他涉猎广泛,从天文地理,到历史人文,古今中外的奇闻趣事都能侃侃而谈,每一个话题的延展都让人意犹未尽,愉快地聊天不知不觉间就持续了一个下午。
他是摄影师?天文爱好者?旅行作家?
不,他是设计师余微微。我曾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却很难摆脱工作和现实的压力,直到遇见余老师,他告诉我:“工作可能让我们机械地重复几件事情,单调而乏味,但坚持自己的爱好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甚至帮助我们更好的工作。”
新浪家居专访设计师余微微
当我们从室内设计出发,转而去考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居住环境的更高需求时,记者拜访了一位非常有发言权的资深酒店设计师,后象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余微微老师,余老师半开玩笑地向我们揭示了酒店运作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余微微团队工作照片
“酒店,服务行业的顶端,一座城市的名片”
旅居已经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旅游度假、或是公差,选择入住酒店都是我们出行备课的一部分。酒店和一座城市的公园、标志性广场等一样,作为城市的客厅,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发展状况。我们通常会问这里的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以此来判断城市的发展。
“酒店处于服务行业的最顶端,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这是余老师总结的酒店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
我们对酒店的固有印象总是离不开大堂、服务台、Check in、入住、自助餐厅、休息区、结账、退房。这一整套流程就好像是一种不变的模式,机械地重复并被人们习惯,我们也从来没有期待过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和改变。而看完余老师设计完成的卡缪酒店,我们会完全改观对酒店的认识。
为什么酒店留不住你?除了吃饭和睡觉外,我们似乎没有其他理由留在这里。而余老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打发碎片化时间,酒店能够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冷冰冰的服务台完全可以被吧台所取代,除了办理入住手续,我们还能在等待的时间来一杯咖啡,或者看看手机。
提到功能的延展,余老师还提出酒店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发布、会议、举办活动等,酒店是一个社交场所,应具备这样的活力,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发布会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在高档酒店举办。不具备发布功能的酒店很难以入流,通过新闻发布会能够使酒店获得更多的曝光和知名度。
“住酒店,你为‘什么’而买单?”
投入资金不少,却卖不出房价,这是现在不少酒店投资者的烦恼。余老师为我们分析着,酒店设计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
误区一、装修的本末倒置。
现在不少酒店经理人,仍然会通过金壁辉煌的豪华大堂来体现自己的酒店档次,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表象的装修上,打造一种奢华的视觉效果,以此来为客房提升定价,然而客户却并不买账。
“花费大量资金却卖不出房价,是因为钱花错了地方。装修费用应大量投资在客房,而不是大堂。相比大堂装修,买一张好床垫更重要。”余老师一语道破其中:“尽量为客人选用最好的家具和居住用品,而不是把钱花在墙面的堆砌上。正如安装一台大屏幕的电视机比做一面花哨的电视墙要实用得多,更能获得客户的好感。”
误区二、满住的酒店真的好吗?
越来越多的酒店为高端定位而费尽心机,却常以满客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同时还存在一些投资老板希望设计更多的客房、缩小其他功能区,以此来获得更多客人,满足盈利的需要。
而余老师告诉我们那些宣称入住率110%、120%的酒店,往往都不是高端酒店。真正的高端酒店是不会卖光自己的客房的,其中有10%左右的顶级客房需要为服务顶级VIP客户所保留,做好顶端客户的服务对于高端酒店的定位至关重要,酒店必须确保这部分的会员随时有最好的房间可以入住。酒店满住是110%的入住率还是90%的入住率?显而易见,保留房间余地的做法更加高明。
误区三、酒店空间如何利用?
不少酒店投资者会认为尽可能多地隔离出客房是节省空间的最好方式,这样真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吗?余老师否定了这个说法,并为我们举例一个新项目——外酒店。
这样偏僻的选址去建设一个酒店,站在普通酒店经营者的角度,能够如此大胆的恐怕没有。而余老师肯定地说,只要符合商业逻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这里的逻辑绝对不是多做客房满足更多人入住。
余老师在设计中,偏偏把100间客房的面积设计成50间套房。单个客房的面积小,使用功能就会受限;而套房极大满足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将会为房价争取更高的价值体现。
让餐厅分时段经营,是余老师提出的一个另一个新颖的概念,既节省了空间,又增加了酒店的休闲功能。上午的助自餐厅,到下午可以变为咖啡吧或书吧来提供下午茶,需要的时候改为宴会厅,晚餐结束后,还能摇身一变成为酒吧。一个空间多个用途,又不改变酒店的结构,这样的空间利用,比我们挖空心思去节省客房空间要有意思得多。
不爱住酒店,真的是你不习惯吗?
“出门不比在家,在外一切从简”,这是不少人的共识,外出住酒店,我们似乎习惯了诸多不便。
行李箱只能搁地上翻找、衣服不够挂、洗澡水流不均匀、拖鞋容易湿、女士化妆品没地放、手机充电不方便、通讯信号不好等等,我们会把这些小问题归结为自己的“不习惯”,因为这里不是“我们的家”,不习惯是理所当然。在酒店设计师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疏漏。
余老师对细节的关注近乎偏执:“研究现在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完善酒店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酒店设计已经不合时宜。”
现在的行李箱越来越大,我们是否该为客人设计一个更大的空间专门放置行李箱?将行李箱放在地上去翻找衣物,这是酒店对客人的不尊重。因为,你让客人弯腰了!
到达酒店,谁不想一头栽倒在舒服柔软的大床上。可是床的高度是不是刚刚好可以让你毫无顾忌地向后躺下?
睡前刷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共有习惯,那么床头的充电设备是否够用?酒店无线网络是否通畅?
如此等等……
在余老师的描述下,我们对“住酒店”这件简单的事,似乎莫名地多了一些期待。
最后,余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小细节:现在酒店的浴室门都是方正的,万一赤脚碰到门角是容易受伤的,一次愉快的出行会因此大打折扣。于是他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圆角浴室门,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后象的每一个浴室门都是贴心的‘圆角’。(武汉新浪家居 张然)
【设计师介绍】
余微微
1995年就职于福建省福清市装潢广告公司
1999年就职于香港德信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02年创办武汉思瀚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至2013年
2014年加入后象设计师事务所
ICIAD学会会员
武汉设计联盟会员
中国CIID建筑学会会员
中国室内设计学会会员
IBBS室内设计师会员
中国百杰室内设计师
后象设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BOSS杂志华中创意+室内设计师邀请论坛策展人
塞斯纳蔚蓝飞行俱乐部签约设计师
武汉“WAI”度假酒店策划顾问及设计师
大理无舍度假酒店投资人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